大鼠浦肯野細胞分離自小腦皮質組織;小腦的表面被覆著一層灰質,叫小腦皮質,小腦皮質分為3層,從表及里分別為分子層、浦肯野細胞層和顆粒細胞層。皮質里含有星狀細胞、籃狀細胞、浦肯野細胞、高爾基細胞和顆粒細胞等5種神經元。浦肯野細胞發出的軸突組成小腦皮質唯-一的傳出纖維,終止于小腦白質內的神經核。浦肯野細胞(Purkinje cell)是從小腦皮質發出的唯-一能夠傳出沖動的神經元。
大鼠髖臼軟骨細胞分離自髖關節軟骨組織,髖關節是人體最大、最-穩定的關節之一,是典型的球臼關節。髖關節既具有良好的內在穩定性,也具有靈活的活動性。髖臼位于髖骨外側面中央,呈半球形深凹,直徑約30~50mm,表面覆蓋厚約2mm的透明關節軟骨,呈半月形分布。中央是髖臼窩,無軟骨覆蓋,由哈佛腺充填,可以隨關節內壓力的增減擠出或者吸入關節液,以維持關節內壓力的平衡。
大鼠椎間盤纖維環細胞分離自椎間盤組織;椎間盤是位于脊柱兩椎體之間,由軟骨板、纖維環、髓核組成的一個密封體。上下有軟骨板,是透明軟骨復蓋于椎體上,下面骺環中間的骨面。上下的軟骨板與纖維環一起將髓核密封起來。纖維環由膠原纖維束的纖維軟骨構成,位于髓核的四周。纖維環的纖維束相互斜行交叉重疊,使纖維環成為堅實的組織,能承受較大的彎曲和扭轉負荷。纖維環的前側及兩側較厚,而后側較薄。
大鼠真皮微血管內皮細胞分離自真皮組織;真皮,位于表皮深層,向下與皮下組織相連,真皮結締組織的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互相交織在一起,埋于基質內。其內分布著各種結締組織細胞和大量的膠原纖維彈性纖維,使皮膚既有彈性,又有韌性。其由兩層組成——乳頭層與網狀層。真皮的結構組成是膠原蛋白、彈性纖維以及基質。微血管內皮細胞(MEC)在炎癥反應、腫瘤生長、創面愈合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大鼠牙齦上皮細胞分離自牙齦組織;牙齦是附著在牙頸和牙槽突部分的粘膜組織,呈粉紅色、有光澤、質堅韌。牙齦邊緣稱為齦緣,正常呈月芽形。齦緣與牙頸之間的小溝稱齦溝。兩鄰牙之間的牙齦突起稱齦乳突。也叫齒齦,通稱牙床;是指包住齒頸的黏膜組織,粉紅色,內有很多血管和神經。牙齦上皮長期被認為是抵御口腔中持續存在的細菌的被動免疫屏障,隨著對牙周致病菌的不斷認識,發現牙齦上皮不僅僅是抵御微生物的物理屏障。
大鼠結腸黏膜上皮細胞分離自結腸組織;結腸在右髂窩內續于盲腸,在第3骶椎平面連接直腸。結腸分升結腸、橫結腸、降結腸和乙狀結腸4部分,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,結腸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“M”,將小腸包圍在內。結腸橫切面由內到外依次為:黏膜(上皮層、固有層、黏膜肌層),黏膜下層(疏松結締組織),肌層(內環形、外縱行兩層平滑肌),外膜(纖維膜或漿膜)。